幸好,号舍只有一步宽,两只手一撑也就稳住身形,倒把单冲吓得面无人色,赶紧护住考卷。
两个衙役一人一边托着王易从单冲号舍里出来,带刀甲士面色严肃地盯着王易看了好几眼,似乎在怀疑王易时故意的。
王易无辜地看着甲士,拱手道歉。
甲士看了一会儿,见明镜楼并没有什么指示下达,想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便也挥手作罢,示意王易赶紧回去答题。
王易小心地在自己号舍里重新坐好,却发现自己的试卷不知何时调了个儿,原本压在下面的卷子被翻到了上面,看字顺序还冲外了。
想到方才自己引发的骚乱,还有张梁栋鬼鬼祟祟的样子,王易几乎可以断定,他被作弊了。
作弊这种事本来应该你情我愿,可张梁栋还来了个霸王硬上弓,这被糟蹋滋味让王易有点怒火中烧,刚想开口叫来衙役举报,可转念又想,空口白牙说个屁啊,这时代又没监控,谁能证明他老人家是冤枉的?再说了,刚才的时间那么短,张梁栋就算有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的本事,也不可能完全背下卷子全文。
应该没事吧,毕竟科举考试撞大运碰上背过的程文窗稿也是可以照抄不误的。王易如此安慰着自己,思虑再三,还是吃下这个闷亏吧。
吃亏是福嘛!就是别福如东海就好了!
……
四书题的第二题,王易也是把解题思路写在了草稿上的。他的解题思路很普通,不过在八股文的收束阶段写了几句关于当今局势的见解,其中最明显的一句就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最为醒目。
这句话不是什么新鲜话,西汉时期就有了。不过放在“君子上达、小人下达”这道题里有点睛的作用。很能表现王易此时的心态。
倒不是他想天下为公,而是觉得现在局势就是不公。
朝廷会采取各种手段防范官员,还用提拔李化羽的行为来侧面警告燕山文武,这本身就是对官员不公,更是朝廷心虚的表现。要是放在太祖或者太宗朝,哪里需要这么多弯弯绕绕,燕山上下不听话,换了就是,何必搞这么多鸡鸣狗盗的小伎俩。
官员上下齐手,贪污成风,连被劫掠的易县大营都敢偷偷藏匿剩余财富,这是对朝廷不公。
胡羯入寇,导致数万百姓流离失所,这一切都是朝廷和燕山文武官员不作为,或者故意不作为引起的,这是对百姓的不公。
这不是王易的臆测,而是李胤和李化羽这两个专业的军事人士对胡羯入寇的共同判断。
可以说,这个看似繁花似锦的大武王朝,却让王易感觉如烈火烹油,处处展现着盛世王朝该有的气象,却又处处透露着末世王朝的衰败。
“该改革咧!”林老曾带着非常重的鼻音,叹息地说了这么一句。
的确该改革了,这个大武朝似乎都开始对地方失去掌控力了,不改革能行么?
可古代的改革中,有几次是成功的?在强大的儒家思想指导下,改革其实就是在动摇儒家思想的核心“孝”,就是在动摇那些既得利益集团的奶酪。
商鞅、晁错、王安石、张居正……哪个不是一时人杰,哪个不是致力改革?但真正成功并得到善终又有谁?
王易一个都想不到。
他不想做改革者,因为那注定是一条有去无回的路,非大毅力者不可为,非天降大任者不可为。
虽然他们这帮人好像就是从天上降下来的,但王易不认为自己就是那个要推动改革的人。他只是发挥网络键盘手嘴炮的特点罢了,嘴上可以挥斥方遒、指点江山,实际行动就算了,没那个精力也没那个毅力。
在稿纸上发完一通牢骚,时间已经近午,又是几声鼓,陆续有差役端着饭碗和清水送到每位考生的号舍。一荤一素一大碗米饭,另外还有一碗白开水,这就是院试考生的午餐。
自古至今,大锅饭就没有好吃的,不是太咸就是太淡,所以口感上他就没抱任何期待,赶紧囫囵几口吃完不饿即可。吃完也会有衙役过来收拾餐具,他们这些考生还是只能窝在号舍里,哪里都不能动。
王易只是吃饱了想活动活动肩膀都被衙役喝止,还警告他再左顾右盼就要上报。
我只是想活动活动眼睛啊,不然近视加深可就麻烦的很!
不过跟衙役是没法解释眼保健操这种事物的,只能乖乖坐好,深吸几口气,开始誊写答案。誊写到一半时,有三声鼓响,紧接着又是三声云板,然后就有巡考衙役高喊:“考时已近,尽快誊真。”就跟高考时监考老师会提醒考生注意考试时间一样。
当第二次催促响起的时候,王易已经将答案抄好,然后又开始认真检查,警惕还有遗漏的避讳没留意到。
此时,已经有考生开始陆续交卷,然后走到贡院门口,等待检查无误后放牌离开。
前期交的考卷自然被巡考衙役收齐后陆续送进明镜楼。明镜楼一层,各府教谕督学已经开始繁忙的阅卷工作。
王易检查了两遍,确认无误后举手示意自己也要交卷。巡考过来,让王易自己撕下考卷上标有姓名的浮签,写上座位号,这时巡考才会过来收下王易的考卷,浮签由王易收好,交到门口给放行牌的小吏统一收齐。
这是防止考生与阅卷官互相窜通,可以说,院试已经无限逼近乡试、会试等大型科举考试了。
领了放行牌出来,王易回望贡院大门,只觉天高海阔,任我翱翔般的快意,浑身都轻松舒畅,如果可以选择,他是真不想再回到那个矮小紧仄的号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