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朕的时期?”
“朕怎么躺着也中枪?”
汉高祖刘邦看到这里,顿时不爽了。
怎么回事,提到一个人就要拿他出来教训一顿是吧?
这还有天理吗?
我刘邦什么时候受过这气。
想着想着,刘邦紧握的双手还是松了下来。
算了算了。
对方不好惹。
若是其他人敢数落他,刘邦非得把他的猪头砍下来不可。
…………
为什么说汉文帝其实是在警告李广?
这就好比,当你还是一个小领导的时候,有一天你的领导突然对你说,你这个人很有领导样子嘛。
这一句话,有些人听起来觉得很高兴。
但聪明人就能够听出背后的意思。
那就是说,你要明白自己的位置,不要有过多的非分之想。
所以说,无论是官场上,还是战场上,对于别人的话,一定要掰碎了分析,不要总觉得自己多么厉害。
等到了汉景帝时期,李广为上郡的太守。
所谓太守,就是掌管上郡的一切事务。
而李广之所以会来上郡当太守,原因也是令人啼笑皆非的。
这是因为有一个大臣对皇帝说,李广是个人才呀,老是让他去打仗,要是伤到了,对于国家来说可以极大的损失,还是把他调往战事没那么多的上郡吧。
汉景帝同意了,便将李广调往了上郡。
这就好比,买了一辆车,喜欢得不得了,舍不得开,天天放着一样。
如果李广真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人,皇帝又怎么会舍得放他走呢?
战国时期,长平之战后,白起托病不战,秦昭襄王是亲自去请了白起,希望他能够担负起责任来。
有一次,匈奴进攻上郡,皇帝便派遣李广迎战。
这里有一个细节,那就是汉景帝还安排了一个大臣陪在了李广身边,美其名曰帮助李广,实际上,明眼人一眼就能够看出,汉景帝这是为了考察李广。
因为太多人说李广的能力强,但是李广却一直都没有拿得出手的战绩。
所以,汉景帝才出了这样一个策略。
不过,这一场战争,也确实凸显了李广的能力。
当李广的百人军队,被匈奴的几千人围住,李广没有马上逃跑,而是假装淡定,显示出自己的大军在后。
而这一场攻心计,也确实吓到了匈奴,而是三面围住了李广。
不仅如此,李广还几次突击匈奴,射杀多人。
在匈奴看来,李广如此淡定,必然是背后还有大军支持,所以不敢不敢贸然进攻。
夜晚时分,匈奴的疑心变得越来越重,于是便撤军了。
试想一下,如果李广看到匈奴之后,吓得脸色苍白,掉头就跑,匈奴必然会追击。
而数百人对抗数千人,后果可想而知。
在这一点上,李广的策略是值得学习的。
那就是在遇到困难,遇到敌人的时候,自己不能先乱了阵脚,否则就会露出破绽,被别人趁机利用。
当然,李广的战绩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比较不堪的。
甚至,有一次还直接把队伍带迷路了。
这就好比,奉旨修建兵场,修到一半才突然发现,原来做错项目了,修成了酒庄。
这对于整个国家,整个团队来说,就是巨大的损失。
李广之所以一直无法封侯,一方面是战功不够,一方面也是管理上出现了问题。
在管理上面,李广与程不识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李广带领军队,管理十分松懈。
外出行军,驻扎的时候,就随便找个有水源的地方,一旦驻扎,大家就随意活动,晚上也不打更巡逻,一切军令政务都是从简。
这就好比,一个公司,没有任何的规章制度,大家想什么时候上班就什么时候上班,想什么时候下班就什么时候下班。
有人认为,这是平面化管理,实际上,这也体现了将领的个人性格以及个人的能力。
另外一个大将程不识,则在管理上面下了极大的功夫。
在程不识看来,李广的管理方式,在遇到匈奴进犯的时候,必然是难以招架的。
所以,他要求部下巡逻打更,军纪军容全部要遵守好,经常要通宵达旦地处理军务。
很多人都希望到李广的军队中去当兵,不喜欢到程不识的军中去。
为什么呢?去李广那边,是享受生活,而去程不识那边,是异常痛苦的。
但是,这李广的方式,真的好吗?
举个例子,如果有一天,国家突然出现了一个敌人,需要及时处理。
可这个时候,一大半的武将都在家里睡大觉,没有人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皇帝在朝堂上焦急地焦头烂额,却也无可奈何。
《史记》说过:“居久之,孝景崩,武帝立,左右以为广名将也,於是广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而程不识亦为长乐卫尉。”
众所周知,李广的名声是非常好的。
可是,这样一个好名声的人,为什么处处碰壁,不能封侯,最后还自杀呢?
如果我们从深层次来看待的话,就明白了。
《韩非子》:国有无功得赏者,则民不外务当敌斩首,内不急力田疾作,皆欲行货财,事富贵,为私善,立名誉,以取尊官厚俸。故奸私之臣愈众,而暴乱之徒愈胜,不亡何时!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没有功劳而得到赏赐,那么对于百姓来说是一种伤害。
为什么呢?大家在外面拼死拼活的,冒着生命危险去斩杀敌人,到头来还不如你这样一个没有功劳的人。
那么谁还会去为国家卖力呢?
还不如去勾结那些有权力的人,拍拍他们的马屁,说不定能升得更快。
李广没有功劳,却能够得到这么好的名声,不禁让人有所怀疑。
况且,史书上记载,李广是没有钱财剩余的。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