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家是县里的老住户,爷爷的爷爷那辈就在县里住着了,县城里呆得久的人基本上都认识他。
那客人一看是桂花巷的沈秀才,就不说话了,鼻子里“哼”了一声,再丢了两串百文的钱给吴大壮,叫伙计担了野味走了。
吴大壮谢过沈望舒,给他抓了一只最肥的山鸡,余闵涵让吴铁柱只收了他一百文钱,他走的时候看了她一眼,余闵涵对他点了点头表示谢意。
接下来余闵涵自动接过算账的任务,只要人家买得多的,她三言两语的就给算出数目。
她是个小娘子,长得又好看,总是笑眯眯的样子一点都没有乡下女子的局促,让吴大壮他们一牛车的猎物一个半左右时辰就卖完了。
收拾好几只空笼子,把牛车架好,他们就陪着余闵涵买东西去了。
来到八柳街的布庄,吴大壮在门口看着牛车,余闵涵带着吴铁柱走了进去。嗯,女人逛街嘛,都要有个拿东西的不是。
这个布庄兼卖着一点绸缎,主要是麻布和棉布。
余闵涵看看价格:麻布一匹五百五十文,棉布啊哟,棉布要二两半银子一匹,普通的一匹绸子就三两,棉布就比绸子一匹少了五百个大钱!
她心里估算着价钱,买了两匹麻布,六匹棉布,十六两多银子没有了,再买了四两银子的棉花,还剩不到十两银子了,她心里嘀咕:剩下这些不知道还够不够买书那些。
布庄的钱掌柜笑得脸上的褶子都多了几条,大客户啊!
送了几块布给她做包袱皮,把东西都包裹好,又拿了一包碎布头给她,说可以纳鞋底什么的,一直把余闵涵送出了门口。
吴铁柱把东西都搬到牛车上放好,三人继续向县学方向过去。
走了近一炷香的功夫,已经看见了笔墨铺子的幌子,一家叫“三元”一家叫“静思”,余闵涵随便走进一家,慢慢的看了起来。
这书铺都是卖些比较大众的启蒙书籍,还有一些普通的笔墨纸砚。
书铺不大,一个掌柜的坐在柜台前算账,两个伙计一看进来的是个女子,就不大起劲,随她自己去看,也不招呼,自顾自的在整理书籍什么的。
余闵涵挑了一本《千字文》一本《说文解字》,还想找本《三字经》,找来找去没找到,就走到柜台前问道“掌柜的,您这里有没有《三字经》?”
掌柜的看看她,答到“没有,没听说过这本书。”“那《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千金方》《齐民要术》有没有?”余闵涵干脆一口气把想买的书问了个遍。
掌柜的看她说出了那么多书名,手上还拿着一本书,应该是个识字的,就收起了轻视之心,叫过两个伙计,给她在货架上翻找。
最后还是跑到另外一家书铺去,除了《伤寒杂病论》两家书铺都没有,其他的都给她找到了。
再找了一本《通史》翻了翻,跟那几本书放到一起,示意掌柜的结账,这几本书又花了余闵涵六两多银子!余闵涵心疼得直咧嘴,钱在什么时代都是好花难赚呀!
想想干脆把剩下的三两银子全部都花掉:买了十枝最便宜的毛笔,两块墨锭,几刀纸张,都是书铺里最便宜的,NND风吹鸡蛋壳,财去人安乐~
现在他们这个家庭的经济情况,有些东西有就行了,还要啥自行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