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原点了点头,说道:“募兵是为了补充边军抵御匈奴,此乃家国大事,传令各郡县不得阻挠。”
文官继续道:“这雁门难道兵源不够了还要到各郡募兵?听闻各地汇集的新募之兵合起来已有两三千人了”
丁原神情一动,嗯了一声便笑着道:“无需多管,来年匈奴不定还有报复,多募集一些是好的,这点士卒老夫还养的起,传令,往后每月多给雁门调派五层粮响。”
看到文官还欲说些什么,丁原直接道:“往后关于雁门募兵一事,无需在上报了,让各郡县配合就是。”
。。。如果此刻丁原知道陈风要组建的是万人的大军,怕是丁原就笑不出来了。
阴馆雁门郡守府内,陈风正坐在上首位,手拿茶碗轻轻的呷了一下便放于案上。
旋即笑着问道:“公衡来雁门也有一段时间了,且感觉这雁门如何呀”
堂下坐于左侧的是韩庸,右侧是来了阴馆有段时间的黄权,公衡即为黄权表字。
这段时间黄权从上到下的把整个雁门的情况打探了一遍,所谓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很多事情自己看到了和听到的感官是完全不一样的。在陈风种种政策之下,雁门的百姓也呈现出兴兴向荣之态,特别是针对商业一事,陈风并没有传统的重农抑商。反而降低商税,鼓励经商,并且开出了种种对商业的政策,也在逐渐的吸引着各地豪商往来雁门。虽然现在一时半会看不出好处,但是长久下来必定能改善雁门的凋敝之象。
其次便是军队方面,陈风也放手韩庸让他带着黄权随意进出兵营。
看着训练有序,军容整洁的新兵,黄权还是很惊叹的。这才训练多久的士兵,军中有练兵能人啊
(本章未完,请翻页)
。接触下来才知道,很多对新兵的约束和条例都是陈风一手制定的。
对于练兵来说,陈风并不擅长,但是他知道后世军队对于新兵的一些要求和规矩。只是直接搬到这里,并交代给高顺一用而已。而高顺瞬间就从中领会了很多要意,一支令行禁止的军队,在哪个时代都是最受欢迎的。这在黄权眼里,就是侧面的证明了陈风的用兵之能,识人之能。
听到陈风的问话,黄权起身一揖,回到:“将军大才,非吾所能及!”认可能力是认可能力,但是前几日观陈风与宦官的热切程度,和父亲一样以清流自诩的黄权并不愿意与陈风一道。毕竟他的父亲黄琬便是遭受十常侍迫害的。故而回答也并不热烈。
陈风对于黄权还是有很深的映像的,此人在历史上的也颇有名气,本以为是益州人,没想到是黄琬之子!不管他是什么时候入的川,总归劝刘璋不要迎刘备入川的是他,劝刘备不要伐吴的是他,被曹丕封侯拜将的也是他。如此能人,都送上门来了陈风可没打算放过。
“公衡可是因为前几日本将军接待宋典之举不满”陈风听着黄权的回答,并没有直接说出招揽之意,而是直接点破问题。
黄权一惊,虽然是这样没错,但是看破不说破啊,你这么聊天话就让你聊死了!黄权赶紧起身回到“权,并无此意。”
陈风则是笑着挥手让黄权坐下。
“汝为何来雁门,放弃洛阳优渥的生活而来这世人皆知的苦寒之地!无非就是寄托于才华希望搏出属于自己的功名。那本将问汝,汝之志向呢?”
“阻胡虏于域外,安百姓于邦内,名垂青史!”黄权铿锵有力的回道。
陈风淡淡的摇了摇头,起身说道:“吾之志,灭胡虏开疆拓土,让外族闻风丧胆,让异类不敢再踏足汉土。立不世之功勋于宇内,做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大业。为此粉身碎骨又如何!又何惜这点名声。”
黄权闻之浑身汗毛炸起,再次起身望向陈风。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吾也知十常侍之乱是触及大汉根基之痛,但是目前能助我成势的,还是他们。公衡在洛阳多年,可曾觉得大汉如今之象能与汉武时期相提并论?可能如我之志一般支撑我开疆拓土?”
黄权摇了摇头,目前朝廷内,外戚与宦官争斗不止,圣听蒙蔽,朝廷卖官鬻爵,贤臣下野。如此景象谈何拓土开疆。
“现在真正能触及圣听,让陛下看到我们的,不是被打压的清流,也不是只为争权夺利的外戚集团,反之只要利益足够,十常侍未尝不能成为我们的助力之一。”
陈风坐回位置上拿起茶呷了一口继续道“待吾势成之日,再以这不世之功勋请圣上清君侧,岂不比为了一时之快,对宋典冷眼相待要来的强很多。”
黄权现在还沉浸在陈风所言的志向当中,如果当真能如此,那大汉又会是一番怎样的盛况。
“黄权,吾委任汝为雁门郡丞,即刻上任,可有异议?”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