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斯塔夫方阵相比西班牙方阵和莫里斯方阵,拥有更强的火力投射能力和灵活性等优势,与普鲁士炮兵连队的组合更让古斯塔夫方阵如虎添翼(古斯塔夫方阵本就非常强调炮兵的作用)。这种在欧陆战场上大杀四方的部队,因为经常要遇到神圣罗马帝国军各枭雄麾下的铁罐头骑士们,所以依然保留一部分长枪兵。但现在看来,似乎这些长枪兵的比例可以进一步减少。
即便是八旗劲旅,也很少真正使用骑兵集群冲锋,相比他们的老祖宗的铁浮图可差多了,更多的还是用骑射和下马肉搏。清军绿营的战术则更加落伍,几乎没法给方阵带来任何压迫。两千人的古斯塔夫方阵缓步前进着,仅仅通过一轮轮的火枪齐射,就将一批批清军后军的反冲锋纷纷碾碎。
清军的反应速度更是极慢,直到古斯塔夫方阵已经通过营门,涌入了后军大营中,清军才派应急部队前来试图驱赶敌军,但是毫无意外,这样的添油加醋式的打法只能给纪天平等人送人头。
如果说明军是由于过去过于依赖(粗制滥造的)火器导致肉搏水平下降,最终被部落蛮族式的满清八旗打败,那么重视肉搏的清军部队,此刻则在更重视火力投射的近代化军队方阵面前面临惨败。火力相比清军更凶猛的古斯塔夫步兵在近战方面同样不差,不过相比于还保留大量刀盾手,强调个人勇武的清军,古斯塔夫步兵的长枪集团冲锋更加致命。
当所有的士兵装弹完毕后,后排士兵会向前走填补前排士兵的间隙,队列由6行变为3行。第一排士兵跪着射击,第二排士兵弯下腰射击,第三排站着射击,这样以来,所有火枪兵就能在有必要的时候进行一轮火力齐射。按照这一战术思想,火枪兵一次齐射就可以为长矛兵实施冲锋作好充分的准备。这样的一次齐射,不仅可以给敌人更大的杀伤,而且还可以极大地挫伤敌人的勇气。
如果需要保持持续火力,阵型就会松散一些,后面两排不参与第一轮齐射,第一排火枪手开完枪后退到最后一排位置进行装填,后面两排向前进,由第二排进行射击,这样循环往复,可以形成对敌军的持续火力打击。
不断的有清军绿营和八旗士兵向古斯塔夫方阵冲锋,然后又不断的败下阵来,这区区两千人的方阵,竟变得比山峦还要巍峨,不可逾越。方阵兵已经凿穿了清军后军大营,出现在清军中军的正后方。现在阻碍古斯塔夫方阵前进的已经不是活着的清军士兵,而是脚下密密麻麻的死去的清军尸体,他们血流成河,以至于会让方阵兵脚下打滑。
这样血腥的战斗,这样无奈的战斗,让八旗士兵中的一些老兵们回想起了年少时参与的浑河血战,戚家军和四川白杆兵这两支孤军,差点让八旗劲旅流干了鲜血,如果不是后来有炮兵助阵轰开了南蛮子的阵型的话。
对啊,炮兵!
实际上满清这一方,孔有德早就意识到了古斯塔夫方阵的可怕性,孔有德本人也可以看作是助力清军从火力劣势走向火力优势的奠基人,终结了孙元化筹备西化新军的进度,从吴桥兵变后为清军带来了先进的火器和相关人才,自然也知晓许多当时欧陆战争中的战争模式。
要攻破这样坚固阵型,如果没有同样坚固的方阵对抗的话,那么一定需要强力的火炮去轰。
孔有德将所有的佛朗机炮、虎蹲炮和一系列轻型火炮全都向中军正后方调来,在步兵的掩护下悄悄行军,就是为了对仍不知情况的古斯塔夫方阵给予致命一击。
”只是不知道南朝究竟从哪里雇佣了这些欧罗巴蛮子,实在不是个好兆头啊。自古以来,北朝平南朝,其中总是不乏一些英雄出来力挽狂澜,阻碍统一的大势。倘若这套西化的练兵作战模式被哪个南朝的将军学了去,成了气候,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