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开封逃出来之后,高公泰和曹评已经有些心灰意冷,慢慢的开始养老,着意培养自己的下一代。反正北面有一个高宠,也不怕勋贵们就会没落了,所以家中的大权都交给了曹晟和高世则。
高世则也很认同曹晟的话,他叹了一口气道:“话虽然如此,奈何咱们位轻言微,没有人愿意听咱们的啊!”
曹晟道:“官家可以走,不过临安也不一定就这么陷落。李恭可以组织城内的义士号召大家一起守城。我们倒时在广布伏兵,我想金人不会舍弃官家而硬攻杭州的。”
大家深以为然,李恭笑道:“请二位大人放心。我手下也偷偷地养了一支精锐,他们的头领是一位叫做武松的头陀,此人端的是好武艺,即便是和金人斗起来咱们也不吃亏。”
高世则和曹晟这下欣慰的点了点头道:“如此甚好,大家也要快些准备了,咱们的这位官家肯定是马上就要走了!”
第二天,朝廷上再次商议逃亡海上的事情,虽有人提出“自古以来,从没有帝王乘舟兴于海上”,但大家都找不到更好的办法——“舍海道将安之?”在大臣们议论完毕后,赵构总结道:“朕昨夜深思熟虑,航海断在必行,卿等现在的急务是速寻船只。”
此时,吕颐浩上奏请令从官以下从便避敌,但赵构坚决反对:“士大夫当知义理,岂可不扈从。如果这样的话,朕之航海,不是如同寇盗了吗?”
之后,赵构命令枢密院提领海船张公裕赶往明州(今宁波)招募海船,户部员外郎宋辉到秀州筹集粮钱,确保行朝在海上的供给。
几天之间,张公裕就募集到1000多艘船只,当金人兵临杭州城下的时候,朝廷已在明州定议航海的具体事务了。
但就在这王朝生死存续的紧要关头,一件意想不到的兵变又发生了。
按部署,每船承载60名卫士,每个卫士只能携带家属2人(宋朝兵制,家属可以随军)。对此规定,以张宝为首的100多名卫士提出强烈抗议:“我们有父母、有妻儿,谁能告诉我们在这之间到底该如何抉择去留?”
他们聚集于行朝门前,挡住入朝议事的宰相吕颐浩的去路,且出言不逊。在争辩中,张宝等欲杀掉宰相,多亏参知政范宗尹适时赶来,把吕颐浩拉入殿内并随即关上了大门。
赵构闻知此事,对辅臣们说:“缓急之际,岂能像二圣那样不避敌锋,坐贻大祸。”于是,他下诏安抚卫士,张宝等山呼万岁而散。
可是回过头来,赵构对宰执大臣们说:“朕今天晚上埋伏500名精兵于后花园,你们明天就率领闹事者入朝见朕,到时候朕要亲手把那领头闹事的给诛杀掉!”
第二天一早,张宝等人随大臣入朝,这时伏兵四起,张宝等惊乱溃逃——有人登屋、有人爬墙。就在这当儿,赵构一身戎装,从殿内英雄般地闪现殿前,挽弓之间,射杀登屋爬墙的两个人。众皆骇惧,悉被擒拿。
殊不知,帝国皇帝赵构,是一个另类,从小也是勤学无疑。左右也开得硬弓,也曾热血满腔,不避生死。不过家中懦弱的血液,还是让他在最关键时候选择了逃亡。
金兀术这次率领大军南下,一路上发现大宋的官员们望风而降,虽然也少数人在抗争,不过并不能改变大局,
所以这次金国的将帅发誓,甭管赵构逃到哪儿,一定要把他抓住。所以金兀术给这次军事行动起了个名,叫搜山检海抓赵构。你藏在山里我搜山,你逃到海上,我检海,故为搜山检海抓赵构。
赵构在杭州花天酒地的时候,金国大军南下,打到了离杭州很近的地方,当时赵构还正在寝宫当中,这个时候内侍匆忙来报,说金国的骑兵已经离我们很近了,只有几十里地的路程了。
赵构一听,穿上衣服上马就跑,据说就是因为这件事,赵构可能受到了惊吓过度,所以丧失了生育能力,以后再也没有孩子,这也是为什么最后即位的宋孝宗是他的养子,就是这时候落下的。
金人把他吓坏了,上马就跑,文武百官都来不及通知,自个儿就跑去了明州。他跑的时候,他的大臣们都不知道这件事,为什么皇上匆匆忙忙就跑了?
那两个丞相就是那两个奸相,汪伯彦和黄潜善当时是正在寺庙里听和尚讲经,刚开法会,开完法会之后回到衙门里面饮宴,他们吃饭,开宴会,非常高兴,正在那儿喝得高兴的时候,大臣来报,说你们怎么还跟这儿待着,皇上都跑了,说这金国人马上就要来了。这两个奸相一听也是放下酒杯上马就跑,
这个杭州城就乱了套了,皇帝赵构跑的时候,据说只带着十几个人,什么都没来得及拿就跑了。包括他的什么龙袍、玺印,而且所有的国家机密文件全都扔在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