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学府,不那么拥挤了,宽敞的官道上,大雨滂沱,刘知一走得不慢,但心却很静。
脑子里,一直在做着第二轮和第三轮的温习,也就是昨天和四天前那一天学过的东西的温习。
不管是四经的经义,还是那五本第三境的心术,还是天武诀的理解和运用,只要是重要的东西,都要再在脑子里过一遍。
很多人都以为,理解了的东西,就一定能记住,但刘知一知道,那一定是因为你在不知不觉中,不断加深过对那些东西的印象,才没忘记。
否则,一旦短时间内用不上的某些东西,过一段时间再想用的时候,肯定已经生疏了。
江湖中有一句俗语,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百日空;三天不练门外汉,四天不练瞪眼看!
其实,就是讲这个道理。
但刘知一从《刘氏祖训》中得到的理解,肯定是更加深刻的。深刻到具体这一日,该练哪些“功”,都是大有讲究的。
简而言之,就是那些“将忘未忘”的功。
因为一旦已经遗忘,再要去练,花费的时间更多不说,保持的时间也更短。
特别是刘知一这种,同时学了各种各样的东西的人,肯定不是所有东西都有机会学完了就用的,所以刻意的温习必不可少。
他可不愿意,好不容易学会的东西,过两天就不知不觉给忘了。
对他来说,这简直就是浪费生命。
虽然这些东西不像是《刘氏祖训》那般重要,非得熟背到一字不差,要温习整整九轮。
但不管重要性如何,三轮温习,是刘知一是必定会做的。
也就是每一天重要的收获,都会在当天、第二天和第五天分别再加深一遍印象,这已经成为了刘知一刻在骨子里的习惯。
走了一小会儿,刘知一已经将《狂喜术》第三十一页至三十五页,《见心诀》第十六页到第二十页的内容,在心里全部都默背了一遍。
然后又将已经背得滚瓜烂熟的《天武诀》第三层的原文,又默念了一遍,试图温故知新。
能背,不代表理解就一定透彻了。
江湖上也还有一句俗语,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刘知一觉得多多少少有些道理。
比如这一次,已经将天武诀修炼到第一层过后,对天武诀第一层和第二层的原文,又多了一些新的理解。
闲着没事,刘知一又将《殒心经》的前半部分,五千多字,全部都背诵了一遍。当然,已经是转化成自己的语言,而不追求一字不差了。
因为这本经义,刘知一觉得自己已经读懂了。
先把书读厚,再把书读薄。
刘知一是将《殒心经》的阅读心得都写了一万多字以后,才敢开始用自己的理解,去读薄《殒心经》。
但不代表从此以后,刘知一就不再重新研读《殒心经》了,他打算等多过几年,有了更多不一样的经历后,再重新一字一字地品读一次,不知道那时候,又会读出怎样的趣味来。
至于《十厄经》《罹苦经》和《宿罪经》,刘知一仍然在钻研那些謷牙诘屈的文字,不时
(本章未完,请翻页)
还零零散散地请教夫子们几句话或是几个词。
这三本,都还处在把书读厚的过程中。
背完了的时候,估摸着也还有四五里地的距离,才能走到晨曦镇西城门口,而雨势一点变小的迹象都没有。
眼看这会儿,路上行人也不多了,时有穿着蓑衣,戴着斗笠的人迎面而来,也都是行色匆匆。不时有一些马车,疾驰而过,想来应该不会有人注意到大雨中的自己,刘知一也就放肆起来了。
刘知一将天武诀第一层的轻功施展了起来,身形看似跌跌撞撞,却也是一路向前。同时,又徒手演武起天武诀第一层的棍法,不断将雨水往官道边上引了去。
一整套演武完毕后,刘知一准备尝试一下刚才的突发奇想。
他停下了脚步,释放出战劲,在头顶处形成一道雨伞大小的气墙。
没想到,雨水竟然真的被这一堵气墙给阻隔住了。
刘知一玩心大起,在保证气墙不会被雨水穿透的前提下,将战劲的消耗控制在最小,找到了一个平衡。随后开始踏步向前,气墙马上就有些不稳了,一些雨水又滴落在身上。
刘知一释放出少许心力,用来稳住心神,仔细感受战劲控制的细微之处,不慌不乱,将那像是刚有些破损的无形雨伞,又给修补好了。
一身充裕的战劲,今天还没得到多少机会使用,刘知一也不怕浪费,就当是对自己心力的磨砺,更是对战劲的细微控制的锻炼,也想看看自己到底能坚持多久。
走了一刻钟的时间过后,刘知一感受到战劲已经消耗殆尽,这才撤去了战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