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六章春秋大义
春秋出头有二十国,一霎时七雄割据把兵鏖。------------清.贾凫西《木皮散人鼓词》
话说邺城外围,淳于琼听从郭图建议,竖起坚固营垒,抵挡败军冲击。关羽率领追兵在后只顾追击,却被淳于琼军一阵箭雨射退,连关羽本人也受了伤。
关羽退回军寨,陈龙见关羽臂上中了一箭,吃了一惊,亲自为关羽疗伤。一番包扎缝合之后,关羽毫无痛色,转身自回营帐,却对龙珠产生了一丝感激。
关羽刚走进自己大帐,因为没有麻药,右臂的疼痛火烧火燎起来。关羽眉头都不皱一下,左手拿起一本《春秋》,就着还亮的天色细读起来。尽管已读过许多遍,关羽还是沉浸在春秋奥义中,很快忘了疼痛。天地之大,日月精华,做人的道理,似乎尽在这本奇书之内。
《春秋》确实是一本奇书,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东周前半期历史阶段。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史称“春秋时期”。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报导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
春秋时期开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战国前夕,总共295年。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成为儒家经典之一。
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王室日益衰微,大权旁落,诸侯国之间互相征伐,战争频繁。小诸侯国纷纷被吞并,强大的诸侯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这一点像极了三国时期。
春秋中期,出现了一个比较和平的时期,原因是各国都被战争搞得十分疲惫,需要休整,于是通过公元前546年由14国参加的第二次“弭兵之会”达成协议,战火暂时得以平息。可是,这期间在长江流域,吴、楚、越三国之间却多次爆发霸权之争。春秋时代的中后期,随着牛耕的普及和铁制农具的应用,经济有了迅速发展,出现了私田的开发和井田制的瓦解这一深刻的社会变化。在一些诸侯国的内部,贵族势力强大起来,开始向国君争夺权力。而新兴的诸侯大国,先后取得霸主地位,而实际上,等于接替周王室王朝共主。
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联手在晋阳打败智氏,其后逐步将晋国进行了瓜分,自己分别建立了国家,就是著名的“三家分晋”。公元前379年齐国田氏取代姜姓成为齐侯,是为“田齐”。于是,七雄并立,互相争霸的时代逐步到来,春秋时期走向了战国时期。
这些春秋霸主里,关云长最敬佩齐桓公小白。齐桓公乃春秋五霸之首,齐国第十五位国君,姜姓,齐氏,名小白,终年73岁。是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其母为卫国人。在齐僖公长子齐襄公和僖公侄子公孙无知相继死于内乱后,公子小白与公子纠争位成功,即国君位为齐桓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