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之后,一座造型奇特的瞭望台,出现在了秦王庄外的兵工厂正中心的位置。
由于工期十分紧张,台子搭得比较简陋。像一般的瞭望塔都是以砖石砌成,内部隔成若干间可以容纳兵力及箭支弹药,并且在塔身上开有射击孔。
可这座台子却大部分是木制,并且四面都没有墙,看起来倒像是现代的框架结构。它最大的特点就是高,足足高达十余丈,不但将所有附近的建筑踩在脚下,就算放到西安城,也绝对是首屈一指的高度,恐怕只有大雁塔、小雁塔能与之比肩。
这座台子可是朱由检将所有工人的工作全部停下,集中能调动的全部人力,没日没夜地突击赶工,并且能从简的地方一律从简,才得以三天建成的。若要用采用砖石结构,没有个把月时间,无论如何也无法竣工。
除了这座台子,朱由检还命人在兵工厂周围筑起高高的围墙,并且戒备森严。如此一来,外面的人根本看不到里面的情况,而兵工厂里的人却可以利用高台,及时发现试图接近这里的人。
此时朱由检率领一大帮人拾级而上,登上瞭望台的最高层,俯瞰秦王庄,将周围的景色一览无余。由于这个时代几乎没有任何污染,大气的能见度极好,众人登高而望,竟可以看到十几里外的西安城,不由得连声赞叹。
“唐代王之涣有诗云: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孙传庭拈须微笑道,“诗是好诗,不过未免太过夸张。想那鹳雀楼不过三层,最多七八丈高,何能穷千里之目?若他来此处眺望,才知更上层楼的涵义吧!”
蕊儿、秋琳娜等女眷,也是沉醉于这壮丽的景色,对着远方指指点点,兴奋地又跳又笑。
朱由检却没有这个雅兴,他立即吩咐道:“派出一队团勇,在此处昼夜值守瞭望,如有敌情立即通报!好了,孙元龙,现在该看你的了!”
原来这台子不光作瞭望之用,更主要地还是为兵工厂的孙元龙所建!
孙元龙闻命而动,立即与众工匠在瞭望台的次顶层忙了起来。原来这一层的台面全以青石铺就,台子中央竟放置了一座小型高炉!此时除一名工匠在炉顶投入炉料,其余所有工匠皆光着膀子,在高炉底部的进风口处轮班鼓风,直累得大汗淋漓。
而那炉内的温度也逐渐增高,终于将矿石熔化,成为温度极高的银色液态金属,又顺着专用通道从高炉内流入一个大型容器中。
此时孙元龙亲自动手,用一只带有十数个漏孔的特制大石勺,从容器中盛起满满一勺铅水,高声喊道:“下面的人都闪开,要往下滴了啊!”
瞭望台周围的人忙远远散开,只见孙元龙双臂用力平举石勺,停在瞭望台内部的悬空处。不多时,那铅液即从孔中漏出,如同水滴一般向下方坠去。
空中登时划过无数条美丽的银线,只听“咚咚咚”、“嗤啦嗤啦”之声不绝,铅珠全部坠入台下早已准备好的大水槽中。
不多时,这一勺铅水已经全部漏完。孙元龙马上重复上面的动作,同时也让其他工匠有样学样,用更多的石勺向下滴铅水。
过了一会儿,铅液在空气中迅速凝固,再也盛不起来了。孙元龙即命工匠停手,亲自到下面的水槽中查看。朱由检也跟着下去,心却提到了嗓子眼,不知道孙元龙这个制造铅弹的法子,到底效果如何。
“成功啦!”孙元龙兴奋地从水槽中捞起一大把铅弹,捧至朱由检的眼前道,“帮主,您看!呜呜呜…”
原来他竟是抑制不住内心的极大喜悦,放声痛哭起来!
朱由检从中捡了几枚细看,果然是非常完美的球型,而且尺寸一般不二,也不禁大喜道:“兵工厂副厂长改进铅弹生产工艺,成绩卓异,记一等功,奖励白银一千两!其余工匠记集体二等功,各奖励白银一百两!”
原来这就是孙元龙自己琢磨的生产铅弹之法。其实说起来也简单,任何金属成为液体之后,由于表面张力的存在,在下落的过程中,都会如同水银一样,形成完美的球型。
孙元龙虽然不懂表面张力的理论知识,却在长年累月的劳动中,摸索出了这个道理。因此他就想着利用铅水的自由下落,让铅液在与空气的接触中迅速冷却。只要下降的距离足够长,铅液即重新凝固成坚硬的球体。至于下面的水槽,则是用来缓冲铅弹下坠的力道。
这个点子他已经琢磨出来了至少五年,却由于与传统工艺截然不同,搭建高台又费时费力,因此根本未被主管的官员采纳。
后来孙元龙日子不过下去,也成为了逃亡的匠户。如果没有朱由检的大力支持,那么他的这个想法,就会随着他个人的死亡而彻底消失。这项工艺的发明,又不知道要等到何年何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