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honestyc.com
字:
关灯 护眼
龙城小说网 > 东晋之寒门崛起 > 148、番外小评
推荐阅读:

148、番外小评

不过两人也没什么交集,故王述对王羲之的敌意不予理睬,也不去回应,该怎样还是怎样,直到王述母亲去世,不得不卸任会稽内史之职位,回家办丧礼守孝。

而来接任会稽内史职位的正是王羲之,作为同僚以及远房亲戚,又是继任者,于情于理,王羲之都应该去吊唁王述的母亲。

然而,王羲之曾多次提及要去王述家吊唁,实则从未去过,每每王述听到外面有鼓角之声,都以为王羲之要来,急忙命令仆人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但次次失望至极。

以至于,有一次,王羲之突然来访,王述闻之,赶紧穿好衣服出来迎接,却见王羲之过门而不入,扭头就走,以此来羞辱王述。

三年后,王述守孝期满,被朝廷启用为扬州刺史,会稽内史王羲之受其管制,王述巡游扬州下辖各郡县,独独绕开了会稽内史王羲之。

王羲之不愤,上书朝廷要求将会稽郡从扬州划出,单独成立越州,被朝廷无情驳回,一时引为笑柄,而王述则是派人搜寻王羲之任期内的黑料,谴人送到了王羲之案前。

于此,王羲之毅然决定的辞官,不受这个气。

王羲之的政治智慧较大器晚成的王述差了不止一筹,不止体现在看不上王述这件事上,更多的,则是对时局的看不清,胡乱的插手建议,后人为了美化“书圣”,多用“王羲之不随波逐流,坚守本心”来形容,实则都是在放屁,史书上写的清清楚楚。

永和四年,王羲之受殷浩的邀请,出任护军将军,殷浩当时为扬州刺史,协助会稽王司马昱执掌朝政,被朝廷寄予厚望,意图与当时坐镇荆州的桓温抗衡。

而王羲之认为内和才能外安,劝殷浩和桓温不要产生矛盾,问题是朝廷要起用殷浩,摆明了就是抗衡桓温,殷浩不会听了,随即外放王羲之。

永和八年,殷浩被桓温逼的组织北伐,王羲之先后两次写信劝阻,同时还向司马昱上书建议量力而行,都没被采纳。其实殷浩和司马昱一百个心不想北伐,然被桓温逼到没有退路,硬着头皮上阵而已。

当时后赵大乱,是个捡便宜的好时机,故桓温提出北伐,朝廷没有理由拒绝,但又不想桓温北伐成功进一步增加威望,只好让殷浩出马了。

王羲之的建议,思绪不清晰,战略上不对头,可以对北伐提出更好的意见,但绝不能劝阻,更没有看到司马昱和殷浩的难言之苦。

升平二年,豫州刺史谢奕去世,桓温向朝廷上书欲以其弟桓云接任,朝廷自然不愿意,双方进行博弈,最终选择了谢氏谢万继任。

王羲之写信给桓温,认为谢万无才干,当不起豫州重任,另择他选,谢万的能力确实不行,大家皆知,但这个时候任职豫州的人选,一定不能是桓氏子弟,这是士族阶级的共识。

更别说豫州是谢氏的龙兴之地,是谢氏的政治资本,这让谢安如何自想?置谢安的颜面于何地呢?

所以,王羲之的政治路线很不明确,引得士族阶级的集体抵制, 这样一个随时舍弃士族利益,向桓温认怂的人,朝廷怎么会给予其高位呢?

以至于王羲之被王述弄的辞官回家,没一个人愿意帮他出声,郗v对王羲之愈发的失望,不是没有道理的,先前郗太尉故去,王羲之对郗氏处处不待见,后来郗超、郗昙、郗址4锪耍王羲之又上门讨好,被郗超直接拒绝,丝毫面子不给。

王羲之生七子,除长子王玄子早夭外,余着无一人在政治上有耀眼的事迹,其有六子,却不及王述一子王坦之。

故王羲之起手一副好牌,却打的稀巴烂,其政治成就远远不及同时代的桓温、谢安、王述等一票远远不如他的人,可见其政治智慧堪忧。

本篇是我对王羲之的个人理解,“书圣”的名头确实够响亮,但不代表王羲之就是完美无瑕的人,是人都有缺点,认为王羲之坚守本心,不为俗事所扰,故不得高官的言论,我无法接受。

在我的认知里,王羲之就是一个毫无政治智慧的人,但丝毫不掩饰其千古“书圣”的名头。

时至今日,我们可能会不记得,淝水之战,八万北府兵干翻了前秦的五十万大军,愣是为东晋续命几十年的谢安;

我们可能不会记得,白衣渡江,中流击楫,闻鸡起舞,一生致力于北伐的民族英雄祖逖;

我们可能不会记得,三十多岁才入北府兵,却“气吞万里如虎”,打到了黄河以南的宋武帝刘裕;

却依旧清晰的记得“书圣”王羲之是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