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为“钧魂”二字定义的话,那么龙永图的一番话,就可以借鉴一下。
“它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窑变神韵,在某种意义上,传达了古老的华夏所坚持的那种,厚重质朴和与时俱进的精神。”
归纳总结一下也就是说,钧窑确实存在,但是在宋代的时候不是这个名字,还没有成体系的出现这个名牌效应。
宋、金、元三朝,钧窑瓷器一直处在飞速发展之中,而且这三朝的钧窑瓷器均有不俗的艺术表现。
这三朝钧窑器物的发展,可以通过四方面的对比分析,深入了解到宋钧和元钧的区别之处都有哪些。
只有明确知道它们的不同,才能真正认识宋代钧窑瓷。
北宋早期是钧窑瓷器的初创历史时期,其烧造源头甚至可以追溯至遥远的唐代花釉瓷。
早期的钧窑瓷器遗址,一般都集中在今禹州八卦洞一带。
此时所烧造的仿古瓷器,其特征大多与北宋汝窑、官窑和定窑瓷器极为相似。
而且钧窑釉色的特点,在此时也已经初步形成。
北宋晚期,是钧窑瓷器的成熟时期。
此时钧窑瓷器的施釉情况,较早期有了明显的进步和提高,一般都是通体施釉,支钉支烧。
另外,由于釉层较厚,烧成之后就形成了所谓的“蚯蚓走泥纹”现象。
满釉支烧与蚯蚓走泥纹,是这一历史时期的重要釉烧特色。
北宋晚期,钧窑瓷器的烧造量有所增加。
所以给钧窑器物的尺寸分类,就显得尤为重要。
即在钧窑器物底部,划上数字符号“一”至“十”。
例如,在同一类钧窑瓷器造型中,数字“一”字表示口径最大的,而数字“十”则表示口径最小的。
花盆和盆托,除了底部有口径大小的编号之外,在足内也刻有配对的另一个编号。
此外,以存放地作为款识刻于钧窑器物的底部也是非常常见的,如“奉华”、“省府“等款识。
金代的钧窑瓷器虽然在宋代的影响下继续烧造,但是由于战乱的原因使得钧瓷胎质较差,造型大多也不太规整。
公元1184年,金代官方将禹州改为钧州,虽然100多年之后,明代又将这里更名为禹州,但是钧窑却因此而得名,而后再也没有更改过名称。
元代钧窑瓷器的发展,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繁荣局面。
不仅禹州当地繁荣发展,甚至生产盛况遍及到了整个华北地区,元钧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北方瓷器主打品。
由于元代钧窑瓷器的铜红窑变大量出现,这也促使了景镇釉里红瓷的进一步发展。
元代钧窑系瓷器与宋代钧窑瓷器,各处在不同的历史时代,所以诸多方面也有所不同。
比如在造型方面,宋代钧窑瓷器所烧造的造型,大多以各式仿古器物为主。
而元代钧窑瓷器的侧重点,主要放在日常器物上。
此外,元钧比较崇尚造型硕大的器物,而宋钧与元代不同。
造型特殊的器物,如梅瓶、高足杯、三足炉等,多见于元钧,而少见于宋钧。
胎釉方面,宋钧的胎色较深且胎质较密;
在口沿和足部釉薄处,胎骨呈现出一种“芝麻酱色”,而元钧胎骨色较淡且胎质比较粗松。